小學中文閱讀理解技巧:掌握解題、生字及文章結構

小學中文閱讀理解常被家長及學生視為「失分重災區」,通常都是看懂了文章,但答不對問題。這往往是因為缺乏系統性的解題技巧,因此樂思家長會將撇除花巧理論,集中分享實際的小學中文閱讀理解技巧,並提供具體的温習策略,助學童建立穩固基礎,輕鬆奪分。

 

怎樣教小朋友做閱讀理解?解題最為關鍵

小學中文閱讀理解的最終目的是解答問題,但許多學生習慣先看文章,所以應該學會「先審題,後閱文」。這能幫助學童釐清閱讀目的,帶著「任務感」去文章中尋找特定線索,使閱讀更具焦點。首先在審題過程中圈出關鍵字,例如:何時、何地、何人等。然後根據圈出的關鍵字,回到原文尋找,並鎖定答案範圍。

小學中文閱讀理解的題型萬變不離其宗,掌握以下4類題型的解題技巧,可以更輕鬆應對:

  1. 事實題:答案通常能直接在原文找到。重點是學會用自己的文字「組織」答案,而非機械式地全句抄錄,以展示理解能力。
  2. 推論題:處理「作者用意」、「角色感受」或「言下之意」。這類題型沒有直接答案,需要結合文章線索及個人常識作出合理推測。
  3. 主旨題:辨識文章的中心思想。技巧是重點留意文章的「首段」(開宗明義)及「末段」(總結),這些地方通常是主旨句所在。
  4. 修辭題:考題通常要求解釋該修辭如何增強表達效果。學生必須答出具體作用,例如:使形象更生動、氣勢更強、情感更豐富等。

 

積累詞彙生字:最基礎的小學中文閱讀理解技巧

不少學童面對著詞彙量不足的問題,造成看不懂文章及題目的情況出現。然而,提升詞彙量不應只依賴傳統的默書硬背。中文作為象形文字,可以透過「形旁」和「聲旁」拆解生字,以更生動的方式去記住生字意思,例如見「氵」(水字部)多與液體有關;見「心」或「忄」(心字部)多與情感有關;見「足」部多與動作有關。這有助快速理解生字的基本屬性。

在平日練習時,家長亦可鼓勵學童將遇到的生字按「主題」分類,例如:形容情緒的詞、描寫景物的詞、議論文常用連接詞。這種做法比按課文順序背誦更易入腦,記憶更牢固,並且能直接應用於寫作。

如果考試時真的遇上不懂的生字,可以靠著上文下理去推敲生字意思,同時能訓練推理能力,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中文閱讀理解技巧。

 

拆解文章結構:有助了解作者思路

如果將小學中文閱讀理解比作尋寶,理解文章結構就如同拿到一張地圖。它能幫助學童預測作者的思路,甚至考試重點。

 

記敘文 vs 說明文

小學中文閱讀理解最常見的是記敘文和說明文,兩者的閱讀重點截然不同:

  • 記敘文必須掌握「記敘六要素」,包括時、地、人、事、起因、經過、結果。考題多圍繞「人物情感變化」及「事件因果關係」,例如文章角色經歷了什麼事情導致行為及心理上的轉變。
  • 說明文必須快速找出「說明對象」(文章在介紹什麼)及「說明方法」(如:舉例、比較、分類)。考題多圍繞「事實細節」如數據、時間、地點、特徵、名稱等。這些細節不帶有作者的主觀評價或推測,必須是可以被證實、觀察到的內容。

 

找出中心句

大部分議論文或說明文的結構均採用「總—分—總」或「總—分」組成。一個段落的「第一句」(總起句)和「最後一句」(總結句)通常是該段的重點句。這些中心句往往就是主旨題的答案來源。

 

留意「轉折詞」的暗示 

留意連接詞是很實用的中文閱讀理解技巧,提示著作者的思路走向。

  • 轉折: 「但是」、「然而」、「不過」的後面,通常是作者真正想強調的重點,極可能是考題重點所在。
  • 因果: 「因為」、「所以」、「因此」清楚標示了因果關係,是解答「原因題」的必看線索。

 

如何習閱讀理解?

掌握了上述的小學中文閱讀理解技巧後,必須配合系統性的温習,才能將技巧轉化為考試時的實力。

建立「錯題簿」找出失分盲點

温習重點不是做對多少,而是找出錯處,讓以後不會重複犯錯。家長可以準備一本「錯題簿」,將一些經常做錯的題目記錄下來,然後歸納做錯的原因,之後可以針對弱點去温習。

透過模擬考試適應考試壓力

許多學生平時練習表現良好,但一到考試便因時間緊迫而失準。所以平日必需進行模擬考試,讓學童提早適應在時間限制下的壓力,同時可以訓練應試時間分配及心理質素。

養成恆常閱讀習慣

即使學習更多的中文閱讀理解技巧,都需要語感去支撐,所以需要長期浸淫。家長可以安排每天15-30 分鐘的閱讀時間予孩子,可以讓他們挑選自己感興趣的讀物。重點是讓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,潛移默化地吸收更多生字、句式及文章結構。

 

結合中文閱讀理解技巧與練習 向失分說再見

小學中文閱讀理解技巧的核心,不在於讀得快,而是讀得準。只要好好掌握當中技巧,再加以練習,便能將變成習慣,對失分講再見。若家長正在尋找有效的推薦練習,我們推薦樂思的小學中文補充練習,多元化的中文閱讀練習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題材與文體,既能培養閱讀興趣,又能增強閱讀理解能力,為考試做好準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