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升孩子自覺性 爸媽們的DOs & Don’ts

功課拉鋸戰

每個孩子放學回家後都要做功課,沒有例外,你還不趕快把習作拿出來?
VS
上了一整天課,回家後還要做功課溫習,確實不容易,媽媽會為你打氣加油!

壓力觸發情感神經

香港的孩子上了一整天課,回家最想做的,絕對不是做功課或溫習。說真的,不單孩子需要面對沉重的功課壓力,家長同樣也是。很多家長下班後趕着回家監督孩子完成功課,然後幫他們溫習默書、測驗等;有些家長則安排孩子上補習社或功課輔導班,由導師看管他們做功課。要知道這種生活模式不是維持一兩天,而是差不多每一天都是這樣度過,所以孩子埋怨累、找藉口拖延溫習、表示想做別的事,例如看電視、打電動、玩遊戲、看圖書,我們都不應該感到太驚訝。
只可惜諒解歸諒解,現實還是要面對,作為家長的又可怎做呢?我想家長首先要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,不然的話,當孩子發牢騷、表現得不合作甚至大吵大鬧的時候,家長的耐性會瞬間雲飛煙滅,很快會提高嗓子,大聲責罵孩子,一些像本文左方回應的說話就衝口而出。當孩子聽到後,他們的反應會是怎樣,大家不難猜想。
其實孩子也怕不準時交功課會被老師責罰,但為甚麼他們往往要爸媽罵破喉嚨才勉為其難地坐下來做功課呢?原因有很多,有些純粹抗拒做功課,可能因為沒興趣或有學習障礙;有些則很難持續專注做一些靜態、重複性的工作;有些只看到眼前的渴求,而將後果暫時拋諸腦後;有些可能基於過往的經驗,對做功課或溫習產生了恐懼。

同理心-了解孩子所思所感

同一個行為表徵的背後可能有不同的故事,所以父母首先要理解自己孩子的脾性特質,不要慣性地將他們跟別的孩子比較。同感的管教方式(Empathic parenting)意指父母能明白孩子的想法、感受到他們的情感反應。當孩子遇到挑戰、挫敗或發脾氣時,父母能設身處地想像他們此刻的所思所感。要做到這點確實不容易,更難的是,同時要覺知自己當下的感受、想法。而在不少情況下,自己的所思所感跟孩子的可以是完全相反。
相信「同理心」這個詞語大家都不會太陌生,但為甚麼在現實生活中又那麼難做到呢?尤其在管教孩子上,要做到一個情理並容、有覺知的父母確實不容易。原因包括:

1) 在節奏急速的社會裏,都市人分分秒秒都面對着不同的壓力,有時候甚至被壓得透不過氣來,在這種情緒狀態下,能夠避免把傷害孩子感受的說話衝口而出已非常難得,更遑論要給予他們感覺被理解的同感回應 (Empathic response);

2) 當我們睡眠不足或身體不適,在這種身心俱疲的狀態下較難騰出空間去關顧孩子的感受與想法;

3) 面對着一個張開喉嚨、向着你大吵大鬧的孩子,而且無論你對他們說甚麼,他們都聽不進耳朵,很多父母都感覺自己像被困在一個沒有出路的巷子,無處可逃。在這種情況下,體內的腎上腺素恐怕會不由自主地持續向上攀升,所以較難做到感孩子之所感、想孩子之所想;

成為會員 閱讀更多

 

文章內容授權轉載自《父母必學!和孩子溝通的語言藝術》

《父母必學!和孩子溝通的語言藝術》

出版社:世界出版社
作者:姜源妮博士

【親子溝通技巧,一看解鎖!】

說話是一種藝術,同樣的事,同樣的話,能使人歡呼雀躍,也能使人暴跳如雷,關鍵在於說法和技巧。

親子溝通更是一門大學問,父母一時的無心話語,除了令親子關係變得緊張,也可能在孩子的心裏留下陰影。

作者以當代心理學理論,切入每位父母都會面對的教養問題,從專業角度作出剖析,傳授與孩子親密交流、好好說話的要訣。

原來只要換個說法,教養的效果會差別這麼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