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功是一趟旅程,而非目的地 ——「香港女飛魚」蔡曉慧

旅程的序幕

蔡曉慧,是我們熟悉的「香港女飛魚」。她於1995年加入香港游泳代表隊,一年後便打破第一個香港紀錄, 97年更在世界青年運動會中取得銀牌,為香港帶來「零」的突破。蔡曉慧在十四年的運動員生涯中獲獎無數,「代表作」是07年在澳門舉辦的亞洲室內運動會。當時,她一共奪得了八面金牌,成為該運動會中奪得最多金牌及獎牌的運動員,其中七個參與項目更同時刷新了香港紀錄和賽會紀錄。

自2000年起,蔡曉慧連續參加了三屆奧運,她於04年雅典奧運擔任香港代表隊的持旗手,及後於08京奧成為香港區火炬接力的第117位火炬手。09年,蔡曉慧的十字韌帶撕裂,可是,她仍堅持出席在同年12月舉行的東亞運,待完成賽事後才醫治傷患。她最終在女子4×100米混合泳接力賽中以破香港紀錄的成績奪得銅牌,並正式結束14年運動員生涯,開展人生新一頁。

學業與訓練可以並存

蔡曉慧不但在游泳場上表現出眾,她的學業成績同樣令人羨慕。這名「香港女飛魚」中學畢業於傳統名校拔萃女書院,其後於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商學院取得大學學位。她自言小時候的學業成績並不出眾:「當時由一間中文小學轉至另一間英文小學就讀,成績經常是僅僅合格而已,所以沒有自信心。」不過,憑著不懈的努力,她仍考進了拔萃女書院。「入讀『女拔』是因為希望可以繼續游泳,學校提供給運動員的支援似乎比較好;加上讀書氣氛不錯,所有同學都很具競爭性。」

為了可以繼續游泳,蔡曉慧逼迫自己要在學業方面追上同學的步伐,在兩方面都要兼顧的情況下,她不自覺地磨練出良好的時間分配技巧︰當時,她每天早上四時半起牀,五時半「練水」兩小時後,緊接七時半便上學;下課後再「練水」兩小時,然後把握每晚八時至十時兩個小時做功課及温習。多年來的規律令蔡曉慧學會了做每件事都要認真、專心。

成與敗不是旅程的終結

2000年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時,蔡曉慧發現有很多同齡的運動員都比她游得好,她當時不但沒有覺得挫敗,反而視這個經驗為推動力。「其他同齡的運動員比自己游得好,心裏的確有點不甘,但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,希望能打破當時的『樽頸位』,尋回目標。」

對運動員而言,冠軍只有一個,所以面對失敗的機會往往多於成功。「如果沒取得冠軍就等如失敗,要退出的話,這便不是運動員精神。每一個運動員最希望做到的是參與當中的過程、克服困難和令自己進步,而非只為爭奪獎牌和名次。」

蔡曉慧正面和樂觀的態度,大概和她相信的座右銘有關:「It’s not whether you win or not, it’s how you play the game.」只要調節心態,為尋求進步而訂立目標,參與的過程一定比結果重要。

旅程的轉站:培育下一代游泳精英

成為會員 閱讀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