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功 = 興趣 + 天分 + 目標 + 信心 + 專注 以理解和鼓勵培育精英 —港羽毛球精英之父陳智才

2010年4月,香港羽毛球隊前總教練陳智才 (「才叔」)正式退休了,結束了15年港隊總教練的生涯。15年來,才叔對香港羽毛球壇貢獻良多,培訓出多名精英代表香港參賽,更帶領港隊於2009年東亞運動會取得1金1銀2銅的佳績,港羽毛球精英之父的稱號,當之無愧。

成功的元素

對這位星級教練而言,成功不是奪取金牌或當上人人口中的「理想職業」,而是「能夠發揮他的最大力量來貢獻社會,同時享受當中的過程。」那怎樣才能取得成功呢?他認為成功包含幾個元素:

第一,是對事物本身有興趣。以一個運動員為例,只有在瘋狂喜歡那項運動,非常享受當中過程的情況下,才能靠著信念,克服訓練中的種種困難與重重挫折。

第二,是有天分。他指出:「每個人的資質不同,孩子的興趣有賴於父母幫忙培養。」參加興趣班能找到孩子感興趣的方向,引領他們向擅長的領域發展,邁向成功。不過,如果家長把自己的思想和期望強行灌輸予子女,逼他們走自己規劃的人生,那就變成了「種植」。孩子被逼向着沒興趣的領域發展,或會為親子關係帶來不必要的衝突,甚至造成錯配的局面。「即使孩子跟着父母的計劃取得了法律、醫學的學位,他們最終也會選擇向自己的興趣發展,例如當歌手唱歌。」

可是,即使擁有興趣和天分,若一個人缺乏清晰的目標和信心,也難以成功。他以新晉「金牌殺手」伍家朗的經歷為例:「小朋友心中都會有很多擔心、問號,當時我曾與伍家朗定下目標,要他在世青組奪獎牌,他當時的反應是『真的可以嗎?』。他起初對自己沒信心,但最後他也超額完成,不止贏了獎牌,更取得金牌。」信心是運動員的推動力,激勵他們向心中的目標奮鬥,是成功的關鍵。

年輕一代的負面標簽

「自私自利」、「沒理想」、「不能吃苦」、「沒有目標」……現今的年輕人似乎被外界貼上了一堆負面的標簽,經常與青少年接觸的才叔又是否認同呢?

「現在青少年的形象被塑造得很負面,作為成年人應以身作則,引導他們走更好的路;有時候有社會經驗的人用不太合適的方法對待他們,往往只會打擊他們,使他們意志消沉。」

現在的網絡世界變得表面化,例如用家會透過在社交媒體「數like」來比較自己的「受歡迎度」,獲得越多「like」表示示越受歡迎,從中獲得認同。青少年在現實世界中失意,更容易依賴從虛擬世界獲得的滿足感和快樂。「開心是來自自己,而不是由他人給予的。」才叔說。得到別人的認同固然值得高興,可是,過分追求他人的賞識,而忘了讓自己快樂,就是本末倒置了。才叔指出,現實生活不能避免互相比較,部分傳媒更熱衷於為社會知名人士塑造「成功」形象,為青少年帶來不少壓力。

「現實生活跟做演員不一樣,後者的成敗取決於觀眾;但在現實或是體育中,要得到認同,個人技術須先要達到一定水準。要做到這一點,就是要專注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上。」從達到目標中獲得快樂,成功後得到外界的認同,才是錦上添花。

「運動員正是因為從進步中獲得快樂,為了能繼續專注在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,便能勇於面對艱難和挑戰。」他寄語年輕人,最重要的是「知道自己需要甚麼」,為自己的興趣而活得快樂。

鼓勵孩子的說話技巧

作為教練,才叔會以不同的說話技巧應對不同性格的球員:「例如有些球員自尊心較重,只可以公開讚揚他而私下責備他;有一些則相反,如李卓耀,他自信十足,同時又非常反叛,常常有古靈精怪的想法、思路,所以溝通時,教練便要按他的思路與他交流。」

即使球員有時候很難應付,才叔仍然會用心引導他們朝目標邁進;同樣地,有些家長心中對子女有很高期望,很緊張他們的發展,急於看到他們的成就,這時,他們的説話技巧便成了關鍵:「多說鼓勵的話可給予孩子動力,如對他說『努力』、『相信自己』,孩子就會樂於跟父母分享;相反,若父母對孩子說攻擊性的話或拿孩子跟其他人比較,這份緊張反而會成為負面的壓力,更會令他們封閉自己,不再對父母打開心窗。」

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」,說話帶來的力量很大。「父母可嘗試根據子女的性格與他們説話,有時候一個『好』字可能已經令他奮鬥到底;一句『沒有用』就已能讓他們失去信心。」

亦師亦友好溝通

成為會員 閱讀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