‘’父母切忌做判官!’’ 十招教懂如何化解孩子們衝突

互不相讓

我知道兄弟姐妹有爭執是在所難免,但是我 兩個分別十歲與七歲的兒子,他們經常互不相讓,例如爭論去哪家餐廳吃飯、誰先洗澡,就算假期去哪裏玩都可以爭拗不休。我和丈夫每天放工回家,本想開開心心跟他們兄弟倆吃飯,然後溫習一會,剩下的時間可以一起輕輕鬆鬆看看電視、玩遊戲,或簡單的「傾吓偈」,可惜很多時我們都將時間用來為他們調解糾紛,莫非我們真的要早點把大兒子送到外國寄宿?

手心手背都是肉

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出現意見不合是時有的情況,譬如你喜歡蓄一頭短髮,但朋友卻覺得你長頭髮比較好看,或你喜歡的東西很可能是別人最討厭的。尤其跟自己關係密切的人,更容易出現爭拗的情況。將八歲至十一歲的兄弟姐妹所描述他們之間的衝突進行分析,發現這班孩子,特別是較年長的會傾向將責任歸咎於對方身上,他們亦發現兄弟姐妹對衝突的描述各有不同的版本。其實在爭拗中,很少只是一方的責任,但若雙方都認為是對方的錯,是對方引發事端的話,那他們只會一直將矛頭指向對方。要幫助他們調解紛爭,父母不應只是擔當判官的角色,更重要是教導他們怎樣處理爭拗,以下是一些可供參考的做法。

處理爭拗的建議

父母應教導孩子讓各方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,過程中其他人不要打岔或反駁對方的說法。
有時候孩子會提出很多指控,在有意無意間挑釁到對方的情緒,父母可從旁協助孩子怎樣較中性地表達自己的不滿,減少出現「針對人而非針對事」的情況。例如避免說: 「佢衰到死!成日專登激我!」而改為向對方說:「當你咁做既時候,我會覺得好嬲!好唔開心!」

成為會員 閱讀更多

文章內容授權轉載自《孩子扭計點算好?──心理學家拆解孩子的問題》

《孩子扭計點算好?──心理學家拆解孩子的問題》

出版社:世界出版社
作者:姜源妮博士

不同年紀的孩子在認知、情感處理和社交發展上呈現不同特質及需要。作為父母,如果能對孩子的成長有一個較全面的理解,及早學習並掌握管教的基礎知識和理念,有助減少孩子鬧彆扭的情況;或當問題出現時亦不會方寸大亂,能夠用較冷靜的態度處理事件。姜源妮博士輯錄了一些家長在日常子女管教上有機會遇到的問題,並將之區分為三個發展階段:(一)幼兒;(二)初小學生;(三)高小學生。目的是希望幫助家長了解不同年紀的孩子在認知、情感處理和社交發展上的特質及不同需要,好讓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能有一個較全面的理解。

孩子扭計點算好

文章上方原圖Abstract vector created by macrovector – www.freepi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