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問有求必應,點解孩子會有偷竊行為?

據為己有

女兒現年就讀四年級,某天她的老師打電話給我,告知女兒拿了同班同學的筆袋,我簡直晴天霹靂。自問我對她在物質上的要求大部份都有求必應,她又沒有兄弟姐妹跟她爭寵,我和丈夫也常教導她甚麼是恰當,甚麼是不恰當的行為。她這次的行為真讓我丢臉,我反覆思考究竟自己有甚麼做得不足的地方﹖是不是過分寵愛之過?

美國心理學家將道德發展分為六個階段:

階段

年齡層  

道德發展

 

 

 

學齡前兒童 至小學中低

 

避罰服從取向——跟從行為守則主要是為避免受罰。

相對功利取向 ——按行為能否滿足自己的需求或為自己帶來好處來判斷它的好壞;用互惠、交換、公平的觀念來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。

 

小學高年級

尋求認同取向——主要看此行為能否得到別人的讚賞,跟據這個行為對人際關係所帶來的後果,來判斷是對或錯。

 

守法則取向——遵守社會法律規範,明白這對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性。

 

青年至成人

社會法治取向——每個個體可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,法律被視作一種社會契約,但一些會危及人的權利或尊嚴的強制性法律,人們應對之加以挑戰,並作出修改。

 

普遍倫理取向——依據個人倫理觀念、良知為基礎,建立對道德事件判斷的一致性與普遍性。

 

 

年紀小的孩子較自我,日常生活多以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依歸,對自身和他人的界限、財產權等概念還未有清晰的掌握,看到有趣的東西時,就算未得到他人的准許,便會把物件拿走這是時有目睹的事。當孩子到三至五歲時,他們開始慢慢明白這種行為是不恰當。你的女兒現就讀四年級,拿了同學的筆袋,確實值得關注,但作為父母,在對事件還未有充分了解前,建議跟女兒探討事時,不要立即直斥其非。你可簡單跟她說老師較早時跟你通電話及簡短分享傾談內容,期間盡量用温和冷靜的語氣,與她保持眼神接觸,向她表示想從她身上了解情況,然後沉默一會,好讓她有機會解釋。當她告訴你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時,無須急於釐清每一點,待她解釋完畢之後才提出你的疑問。

 

為甚麼孩子會出現偷竊行為?

成為會員 閱讀更多

文章內容授權轉載自《孩子扭計點算好?──心理學家拆解孩子的問題》

《孩子扭計點算好?──心理學家拆解孩子的問題》

出版社:世界出版社
作者:姜源妮博士

不同年紀的孩子在認知、情感處理和社交發展上呈現不同特質及需要。作為父母,如果能對孩子的成長有一個較全面的理解,及早學習並掌握管教的基礎知識和理念,有助減少孩子鬧彆扭的情況;或當問題出現時亦不會方寸大亂,能夠用較冷靜的態度處理事件。姜源妮博士輯錄了一些家長在日常子女管教上有機會遇到的問題,並將之區分為三個發展階段:(一)幼兒;(二)初小學生;(三)高小學生。目的是希望幫助家長了解不同年紀的孩子在認知、情感處理和社交發展上的特質及不同需要,好讓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能有一個較全面的理解。

孩子扭計點算好

文章上方原圖 People vector created by pch.vector – www.freepik.com